时间:2023/12/15来源:本站原创作者:佚名

文史是一幅画,文化是画纸,历史是无数的浪花,文化是一条河流,历史是绚丽的花朵,文化是一座大花园,历史是繁星。历史是漫长的,世界是广大的,在历史的长河中,中国的历史,不仅悠久、漫长,真真假假,掺杂在一起,真伪难辨,本文主要介绍一种食材,古人从石器时代就开始食用,还“供在庙里,砌在墙里”,那么它究竟是什么呢?本文共字,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。

螺蛳是我国西南高原湖泊的特有种类,只分布在广阔、水深的湖泊中。分类学上的“真·螺蛳”,壳体有棱有刺,软体部分也比常见田螺颜色更深。云南的滇池-阳宗海、洱海-剑湖、星云湖-杞麓湖是三大螺蛳分布区。人类在云南与螺蛳结缘,可追溯到距今多万年前的元谋和甘棠箐遗址。距今约年前的抚仙湖光坟头新石器时代遗址中,出土了大量的光肋环螺蛳壳,有的堆积层厚达1米多。看来,古人类很喜欢螺蛳这种易得、美味的食材,这可能也是为什么许多古人类遗址都建在湖边。

古滇文化源头之一、年代跨越距今约~年的玉溪兴义遗址,更是留下了全国最大的一座“贝丘”: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,最厚达9.4米,包括55个地层,堆积的几乎全是食用后丢弃的光肋环螺蛳!在古代玉溪盆地,可供捕食的野生动物很少,因此当地人很依赖螺蛳提供的蛋白质。

距今多年前的李家山古滇国墓葬群(云南省江川县龙街镇温泉村李家山),埋有许多华丽铺张的青铜宝器,吃剩的螺蛳壳自然不会在里面。但在墓葬群山脚下,当地人发现了许多光肋螺蛳的螺壳,长度一般都超过9厘米,属于超大体型。多年前遗址中的光肋环螺蛳壳,长度达13厘米。考古学家推测,这些大螺壳应该是人们有意挑选、埋放在固定位置的,用于宗教祭祀。虽然牛、羊、猪“三牲”祭祀的习俗当时已传入古滇国,但对螺蛳的古老崇拜,似乎仍在当地人心中延续。直到明清时期,一些土楼门边的青石上仍雕有螺蛳形象,甚至寺庙里也有螺蛳石像;比如在洱源茈碧湖边,寺庙门前就有螺蛳石像。

古滇国时期的人们,把螺蛳“供在庙里,砌在墙里”,还发现吃剩的螺蛳仍有大用:把螺蛳壳拌入泥土砌墙,结构更轻巧牢固,盖出的房也冬暖夏凉,和今天的空心砖有异曲同工之妙。如今在昆明郊区,仍能见到一些混有螺蛳壳的夯土墙房屋。

文化是一条河流,历史是绚丽的花朵,一千个读者,有一千个哈莫雷特,一家之言,仅供参考。以上分析,不当之处,请批评指正。我是有趣的天空c,一个爱好文化历史的小导游。(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)欢迎各位朋友使用百度、百家号。


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jiangchuanzx.com/jcxtq/13123.html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